牛涵
北京
NIUFILM创始人,电影导演
评分: -
响应率:
约聊人数: 2
  • 电影对谈:将电影看作一种写作

    将电影看做一种写作。 关于写作,我们向来看的是文字,无意探究作者用什么牌子的钢笔或纸或键盘;但为什么关于电影,我们顿时会有很多莫须有的膜拜和轻视呢? “X先生的电影。大呼小叫,狮吼虎啸,俨然像在戏剧里。” “电影书写是一种用运动画面和声音构成的写作。”法国导演罗贝尔·布列松的笔记《电影书写札记》提供了这样一种叙述,将“电影”与“电影写作”彻底区分开来。 今天的技术革新实质上已经让电影写作成为彻底的可能性,但电影的霸权却毫无退让且在吞噬着年轻电影人的心灵。如今,我们的电影观念和意识形态不仅遗忘了电影运动中获得的启蒙,而更因为资本的简单膜拜,倒退回近一百年前的明星体系。局限了电影艺术真正可以呈现的可能性和文化意义。 我期盼在大约一场电影的片长——90分钟的对谈中,提供这样一种视角和个人如何从事电影实践的可能性。我可以从十年的电影和电影书写从业经历中提供进行理念或技术上的梳理,为有志于拍摄电影的人提供经验和具体的建议或严肃评论。 我们也是一家新型的电影公司,希望找到才华横溢的真电影人。

    ¥300

行家自述

牛涵,电影作者 / 导演 / 译者 / 创业者。1985年生于西安,现居住在北京。 毕业于新西兰埃兰美术学院、奥克兰大学电影系硕士,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2009年创立NIUFILM。 1996年,小学五年级时随家人移居新西兰,自幼热爱绘画。 2003年,进入奥克兰大学埃兰美术学院学习艺术,开始制作影像。 2005年,为学习当代艺术的核心,决定中途休学,独自前往美国纽约。边在唐人街打工、在一家犹太婚庆公司担任摄像、剪辑;一边大量参观美术馆和研读艺术书籍,就读纽约大学夜校电影课程。受到西德尼·吕美特等大师的感染,立志从事电影。 2006年,独自背包游历欧洲大陆两个月后,回到新西兰复学并进入电影制作系修习第二个学位。加入奥克兰Exile Films制作公司的MTV全球广告项目实习,同时担任外聘剪辑师。参加新西兰陆军士兵预备役。 2007年,来到北京,参加吴宇森导演电影《赤壁》副导演组,从副导演助理升任第一组第二第二助理导演,负责在拍摄现场执行每日拍摄通告单的制作、各部门拍摄计划协调、每日拍摄总结报告撰写等统筹工作。 2008年,进入《赤壁》后期组工作,担任吴宇森导演助理,后期制作协调。负责配音统筹、剪辑部门沟通、预告片、视觉效果、新西兰后期制作统筹、摄影指导助理。 2009年,返回新西兰完成学业,获奥克兰大学艺术学士、文学学士双学位。参加《功夫梦》担任助理导演;担任世博会石油馆4D主展影片《石油梦想》第一副导演。翻译剧本《侩子手的花园》(张小波编剧、张元导演)入选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创始电影公司NIUFILM,赴日本拍摄第一部长片导演作品《自由之丘》。 2010年,参加徐克导演《龙门飞甲》现场后期制作统筹。新西兰电影《红房子》(艾利克斯·邓肯导演 后获多项国际大奖)联合编剧、中国部分执行制片。 2011年,执导马岩松《鄂尔多斯博物馆》建筑短片、拍摄纪录片《尔从何来》。 2012年,在北京创立知了映画公司。拍摄多部广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官方纪录片导演,开始电影新片策划。 2013年,在新西兰拍摄电影长片《不毛之国》;在北京拍摄马岩松《山水城市》视觉片。编剧、导演电影计划《似人非人的人》入选香港HAF欧洲合拍论坛。与万达国际发行部合作,翻译多部电影剧本、字幕。完成硕士学业。 2014年,获奥克兰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一等荣誉,考入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当代艺术研究博士生,师从徐冰先生。作品参展于中国电影资料馆、奥克兰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联合编剧、导演戏剧作品《西》入围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三甲;中韩合拍电影《第三种爱情》联合编剧;开始重译莎士比亚《麦克白》。 2015年,入选柏林电影节TALENTS单元,编剧、导演电影计划《人生几何》入选威尼斯影展学院、台北金马电影学院,联合导演《回家》。开始第一部中文影片《呢喃》的策划,获广电局拍摄许可证。 2016年,入选阿巴斯·基罗斯塔米电影作者工作坊。赴古巴拍摄《空中弥漫香菜的气息》。NIUFILM组成新的合作模式,正式准备开展华语电影制作,公司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市场。重译泰戈尔诗集"飞鸟集" 名《野鸟》。

用户评价

暂无评价

暂时没有评价哦

常见问题

  • 「在行」能帮我做什么?
    展开
  • 如何开始使用「在行」?
    展开
  • 行家值得信赖吗?
    展开
  • 约见有什么规范?
    展开
选择约聊话题
电影对谈:将电影看作一种写作
选择约聊方式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