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鸿英
北京
清华大学博士后,点石资本创始合伙人
评分: 9.5
响应率:
约聊人数: 43
  • 博士学位都有了,为何你还是一无所有?

    这是个小众话题,但是涉及的绝对人数仍然不少。我想,很少有话题能比一个知识青年所困守的人生问题更值得探讨。 一位博士生,从校门到校门一路读到博士,家里有亲人病故,写博士论文压力太大,延期毕业。我时不时问问他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可以帮助的,不愿看到一些本可以解决的问题变成不可解决的问题。但他的信息,一般不和我在一个频道,总是忽然地问我,你有找工作的渠道吗?你有兼职的渠道吗?你有租房的渠道吗?我说你的问题度娘都知道。他说他找不到。OK,我说那么你需要了解你自己,了解商业社会,把自己接入到社会的价值系统里。 一位辞职读博,博士毕业后,却找不回比原单位更好的大学。找不回,差的高校也誓不能去,养孩带孩,深陷焦虑。一位博士师姐,博士论文写完了,教职也找好了,但是发现还是没有期待的物质与荣光,在一个清晨,目送孩子上学后,把自已奋斗了数十年的生命结束在一个人无法走出的深渊里,终止在毕业季。故事太多,一入博士深似海,职称位子、房子车子、结婚生子,当你和别人比学历时,别人和你比收入,当你和别人比收入时,别人和你比生活。本来是为了上位,现在却步步错位。说好了是为了理想,但却不得不面对现实。总有成功者出来说,在学业、事业和生活之间修炼平衡术。这世界上真的有兼顾吗? 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博士的世界,常人真的不懂。若非以身验之,如何知道其中苦痛。但是再苦,我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劳永逸,一个人永远也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标签上。大凡以个人品牌为成果的职业,都需要一定的基数来诞生伟大。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要接受自身的成本。这些职业涉及那些代表着人类去探索和创造最高智慧或技艺的领域,包含科学、艺术、体育等职业群体。一直对墙外人说,如果不是为了更精妙的探索和创造,博是要慎读的。但如果读了,贡献对社会的价值是原则,以个体的力量贡献社会,需要以心智护航知识的价值。 博士学位都有了,为何你还是一无所有?为何你不能强有力地参与到社会资源的分配?思考问题,需要上一个维度,解决问题,可能需要降一个维度。人类所歌诵的,往往是从绝望中找希望,在一无所有中仍不丢失最稀有的所得。如果想不开、弄不懂、跳不出,你需要有效地一聊。

    ¥300
  • 你真的懂文化创意产业?你的玩法先进吗

    后工业化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确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产业。在世界性的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大放异彩。国家软实力、城市竞争力、人民幸福感无一不受益于这个产业的独特力量。潮流兴起,趋之若骛,在无数的国家、城市、区域或园区规划书中,文化创意产业被寄予热切期望。案头研究和实地调研工作无数,我遇到过无数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曾感叹于那些复杂、精巧而灵动的模式,也曾惜叹于那些迷茫、沉重和羁绊的舟楫。文化创意产业成了一个筐,什么都能装,但真正编织好它却不容易。 做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人员,我能做些什么呢? 从概念开始清洗,为什么中国和韩国用文化产业、英国用创意产业、美国用版权产业、日本用内容产业、台湾用创意生活产业。然并卵,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哲学、心理、认知学层面来理解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演进阶段和先进玩法,还在改造旧厂房、腾笼换鸟吗,还在建文创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吗,亦步亦趋为何难以出奇致胜?手捧非遗文化宝藏,却难以玩出高逼格?解决这一切,真的需要来烧脑和抠认知。 学术的纵深,与创意人的发散、实践派的死磕,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神奇的组合。解决根上的问题还要解决落地的问题,尽可能地汲取一切认真、严肃、活泼、嘻哈的思想,才能嫁接未来与现在,需求与现实。  一个不拘一格的青年学者,一枚哲学和文学爱好者,将学术与应用相揉合,女博与职人低调高冷风的混合。叹时间有限,唯相见在缘。适合相关领域高阶经营管理者。

    ¥800

行家自述

在我十四岁的时候,上学路上,我开始郑重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世界上的其他人为什么不是我。生活充满故事,人生好似小说,我开始不是为了交作业而写日记。十六岁的时候,我常带着外国文学独自去郊外旅行和探险,感觉自己到了法国外省乡下,与小说人物处于同一世纪。一个深度痴迷的文学爱好者,一篇作文就二货写完整个作文本的正反面,出手夺魁全市现场作文大赛的沫若文学社社长。我本应是一枚文学青年。但,现在我为什么不是? 这个问题,可以向两个方向去探寻,向内,我是否对自己足够地自觉;向外,是哪些社会因素淹没或消解了我的最初梦想。每个人都曾怀揣青葱梦想,但大多数的人都可能走上当初无法预设的职业道路。现在的我是一位传媒和文创领域的研究者,行走在学术、艺术和技术之间,实践和求索。我仍心怀感恩,是所有实现了或未实现的梦想,成就我们此刻对于社会人生的经验和理解。 博士不是标签,而只是一枚徽章,我目前是科研工作者和跨界创业者,也曾经是职场人、实践派。用条目来描述,我能告诉的是: 学术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媒介技术与社会变迁、媒体融合、传媒经济学、文化创意产业 嗨职场:中国联通企业培训师、客服中心业务指导,传媒集团资深战略策划、报系运营总监、内容总监,广告公司总经理、创意人、全案策划人 嗨学术:3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5%)、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评审为优秀、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执行主编、多本媒体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学术刊物编委和特邀撰稿人 嗨文化: 书法、视觉设计、古琴、文学社、"舞雩之风"文化沙龙 变革环境下媒体融合、媒体转型的言论不少,我有什么特色: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富于哲学与诗意的解读,简炼深透; 学术思考与行业深度实践、大量调研案例结合,真实不虚; 十年国家级智库平台浸染,全球化全景关照,点线面配合; 其实,上述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更带感的,是烧脑式思维分享。

用户评价

暂无评价

暂时没有评价哦

常见问题

  • 「在行」能帮我做什么?
    展开
  • 如何开始使用「在行」?
    展开
  • 行家值得信赖吗?
    展开
  • 约见有什么规范?
    展开
选择约聊话题
博士学位都有了,为何你还是一无所有?
你真的懂文化创意产业?你的玩法先进吗
选择约聊方式

推荐专题